點亮迷霧:理解並照護情緒障礙的孩子

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的資料顯示,國內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障礙盛行率逐年攀升。一份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,約有10-20%的兒童可能在成長過程中面臨情緒相關的困擾,其中包含焦慮症、憂鬱症、過動症等。這些數據提醒我們,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。

當我們談論情緒障礙的孩子,腦海中浮現的或許是難以捉摸的行為、突如其來的哭鬧,或是難以安撫的低落。這一切都可能讓家長們感到無助與疲憊。但請相信,透過正確的理解和溫柔的引導,我們能夠成為孩子們最堅實的後盾。

首先,了解情緒障礙並非孩子們的「故意」,而是大腦發展、生理因素、環境影響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。就像生病需要就醫一樣,情緒上的困擾也需要被看見與被專業對待。

如何照護這些天使們呢?

  • 建立安全、穩定的環境: 孩子們需要知道,無論發生什麼,家都是他們可以安心停靠的港灣。規律的作息、清晰的界線,以及無條件的愛,都是穩定的基石。
  • 學習傾聽與同理: 試著放下成人的預設立場,真正地「聽」孩子說。即使他們表達不清,試著去理解背後的情緒,用同理心回應,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。例如,當孩子因為小事崩潰時,可以先說:「我知道你現在很不開心,是不是因為...」,而不是急著責備。
  • 辨識並命名情緒: 許多情緒障礙的孩子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。家長可以藉由繪本、遊戲,或是日常對話,幫助他們認識並命名情緒,例如「你現在感覺到生氣」、「你似乎有點害怕」。
  • 尋求專業協助: 當情況超出負荷,或是影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時,請不要猶豫尋求心理師、醫師等專業人士的協助。他們能夠提供更精準的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計畫,這正是專家經驗的展現。
  • 正向管教與鼓勵: 避免過度的懲罰,而是著重於引導與鼓勵。當孩子有進步時,給予真誠的讚美,強化他們的自信心。這也是信任的展現,相信孩子有能力克服困難。
  • 照顧者的自我照顧: 照護情緒障礙的孩子是一場馬拉松,照顧者本身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。確保自己有足夠的休息、支持系統,並尋找喘息的空間,才能持續給予孩子力量。

請記住,耐心和愛是照護的關鍵。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他們的旅程或許會有些許不同,但充滿希望。

結論

照護情緒障礙的孩子,是一段充滿挑戰卻也充滿愛的旅程。透過理解、耐心、專業協助,以及最重要的愛,我們能夠陪伴他們走出迷霧,看見屬於自己的陽光。

常見問題

Q:我的孩子總是哭鬧不停,是不是就是情緒障礙? A:哭鬧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,不一定代表情緒障礙。觀察哭鬧的頻率、強度、持續時間,以及是否伴隨其他行為改變,並尋求專業醫師評估會更準確。

Q:我該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? A:首先是建立安全感,讓孩子知道被愛。其次是幫助他們辨識並命名情緒,並學習不同的情緒調節技巧,例如深呼吸、暫停、尋求安撫等。

Q:尋求專業協助需要花很多錢嗎? A:台灣有許多公私立醫療院所提供兒童心理諮商或治療服務,部分健保有給付。此外,也有一些非營利組織提供相關的諮詢與支持,可以多方查詢與了解。

資料來源

網站名稱

關鍵字
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
兒童情緒發展、心理健康

台灣精神醫學會

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
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

兒童行為研究

台灣兒童及青少年精神醫學會

情緒障礙診斷與治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