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越來越多人走進廟宇,不只是為了祈求財運、姻緣或健康,更希望透過與神明的對話,看見那個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自己。問事,成了許多人重新整理內心、找回力量的一扇門。
在都市裡久了,生活節奏快、情緒常常被壓抑到快要遺忘。身體還在動,但心早已像困在玻璃盒裡,呼喊卻沒人聽見。直到某天,在幾位同事熱情推薦下,我來到位於新北石碇的一間小廟,展開人生第一次的「問事」體驗。
什麼是「問事」?
「問事」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很常見的傳統儀式,簡單來說,就是透過乩童、靈媒或代言人來傳達神明的訊息。人們帶著心裡的疑問與困惑前來,期待在神明的指引下,找到前進的方向。
但它不只是一種求助的行為,更像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。神明的話語,就像是一面鏡子,照出我們不願正視的執著、迷惘與脆弱。問事,某種程度上,是一場與「自己」的對話。
初體驗:一場神祕又安定的旅程
那天正逢颱風前夕,天空陰陰的、細雨不斷。我和同事們一路開車,沿著蜿蜒山路前往那座隱藏在山林間的小廟。這廟不大,遠遠看去有種質樸的靜謐感,反而比起華麗的廟宇,更讓人放鬆。
一走進廟區,就有兩隻熱情的「迎賓狗」用牠們的吠聲表示歡迎(笑)。穿過小橋與流水,眼前是一棟位在半山腰的鐵皮屋,屋簷下飄著淡淡的檀香,讓人一踏入就感受到某種安定的能量。
我們把帶來的供品依序擺上供桌,對神明上香,介紹自己、說明此行的疑問。接著填寫一張黃色小紙單,交給廟裡的師姐安排順序。
負責問事的,是一位約莫八十歲的師父,人稱「福伯」。他一身沉穩、眼神清澈,彷彿能看穿人心。輪到我時,他請我坐下,先根據我在紙單上寫的問題進行回應,接著再深入談一些我比較在意的細節。
整個過程中,福伯一邊與我說話,一邊像是在與神明對話,有時語速改變、有時神情轉換,彷彿成了神明與我之間的橋樑。
有好幾次,他的話語像是打進心坎裡,說出我自己都沒說出口的疑問與掙扎。但更多時候,那些話並非直接給我答案,而是像一盞燈,讓我更確認自己的想法、更加勇敢地往前走。
信仰,不只是依賴,而是看見內在的力量
很多人誤會問事,覺得那是逃避現實、是迷信,甚至是把決定權交給神明。但這次的經驗讓我明白,真正的信仰,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,而是讓你有力量面對生活的難題。
回來後,我開始練習靜心冥想,也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步調與職涯方向。神明沒有「改變」我,而是透過這場儀式,讓我終於願意停下腳步,好好面對那個真實的自己。
問事的神祕,正是療癒的入口
對現代人來說,這種儀式感或許會覺得「太玄」,但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這就是一種象徵性的心理投射。
當我們走進廟宇,靜下心來,把煩惱說出口,並經由他人(乩童或師父)的「轉述」來接收訊息,我們其實正在進行一次深層的自我整合。神明的話語往往含蓄又充滿象徵,你會不自覺開始思考:「這句話對我來說代表什麼?」「我是不是忽略了什麼?」「我的選擇有沒有忠於自己?」
這些問題,正是靈性覺察的開始。
傳統與現代並不矛盾:靈性,是人性的一部分
那次體驗後,我開始重新看待台灣的民間信仰。許多看似「傳統」的儀式,其實都蘊含著人文與智慧。
靜香、擲筊、問事,這些不僅是宗教活動,更是幫助我們「回到當下」、重新與自己連結的方式。在這個一切講求效率與邏輯的現代社會,靈性並不代表反智,而是對我們那些無法用科學解釋的情感與經驗的一種理解與包容。
神明的存在,或許不只是天上的祂們,更是心裡那個一直渴望被理解與支持的自己。
問事不是求奇蹟,而是讓你活得更真實
回想那天的經歷,我沒有獲得什麼神蹟,也沒有驚天動地的答案。但我確實變得更勇敢、更清楚自己想走的路。問事的力量,不在於「神明幫我決定了什麼」,而是在那個片刻,我終於願意傾聽自己。
有人透過瑜珈、冥想、心理諮商找到平衡,有人透過神明與儀式得到療癒。每一條靈性之路都值得尊重,因為它們的終點,都是回到自己。
結語:信仰,是一種選擇生活的方式
當我們走出廟宇,山霧悄悄升起,空氣涼涼的,心卻意外地踏實。那一刻,我深深感受到,信仰不是控制,也不是預測未來,而是一種溫柔的提醒:
「當你迷失了,還有一個地方,能讓你停下來,好好看看自己。」
我想把這份感受好好記住,也希望透過這篇文字,分享給也正在尋找方向的你。
Follow Us